文化造鎮、藝術造港 - 山海間的社造 × 創生(下)山海屯社會企業

在 flyingV 十周年系列活動中,「【有料案內所】社區篇——山海男子的地方創生術」為我們帶來了兩種重新辯證、思考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視角。他們以山、海為名,分別邀請以「文化造鎮」著名的台南新化山海屯社會企業執行長──許明揚,以及「藝術造港」聞名的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個別分享他們的地方實踐經驗。

本篇為下篇,將以許明揚、山海屯社會企業為主。

專案回顧:山海屯

地方創生怎麼說?

相較於上篇提及的書豪,許明揚對於地方創生的看法有所不同 ——

「地方創生對我而言,是在 11 年前發生的。那一年,我決定要投入社區營造,孤身來到新化。」

他笑道,自己骨子裡就是叛逆與反骨的人,常看到新聞裡許多社會事件,二話不說就起身抗議。那時因為衝到各種社會抗爭的現場,導致自己心裡有許多情緒,這些情緒逐漸累積在心裡,無時無刻地讓他感到掙扎──他積極地想要為這片土地做更多事。

明揚大哥於活動現場講述自身經驗

當時正在讀研究所的明揚,畢業之際教授引介他接觸社區營造。起初對他而言,像是終於舒緩內心的壓力般,可以透過地方實踐工作,緩解他對台灣社會的不滿,甚至不再因自己的無作為而有無力感。

「不過,參與社造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感到有些不對勁……我們邀請很多老師來分享,同學或我最後都會問一個問題:老師,你們做這麼多的成果後,那你靠什麼生活的?」明揚說,十個老師有九個吱吱唔唔,那時候他才發現,社區營造工作如果沒有發展產業的話,終將無以為繼,青年也不可能投身其中。

意識到這件事情的許明揚,反而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走出另一條路 ── 以社區營造來創業,將社區營造產業化:「令地方的問題得到改善與解方的同時,也能產生營運模式,讓我活下來。」抱持這樣的想法,他在一場社造的課程中認識新化社造協會的理事長。理事長看著他,跟他說,新化需要年輕人,你願不願意來?

於是,2011 年的 1 月,許明揚成為新化社造協會的總幹事,踏上了他的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路。

對書豪而言,地方創生是新世代與地方關係重建的一種新模式;對明揚而言,地方創生是將社區營造走向產業化的開始,他們各自找尋自己在地方的生存和實踐之道。

山海屯-新化生活故事博物館

相較於林書豪的星濱山團隊提出「永晝海濱美術館」,許明揚則是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期望新化老街能成為「生活故事博物館」,藉此將他們所重視的文化、歷史,以及文化資產得以被保存下來。

台灣過去擁有許多文化資產,大多數的保存只要遇到建物或資產屬於私有,產權問題會使得保存上更為困難。但是許明揚的山海屯社會企業,卻反而透過私有的文資保存,實踐他們的地方工作,讓青年團隊得以進駐新化老街,一步步打造整個區域成為「生活故事博物館」;過程間協助老屋的保存,同時也將在地文化內容轉譯成為他們的商品。

夜色下的新化老街
從一間百年米店開始
原貌修繕後的晉發米穀商店

曾去過新化老街,肯定都不會錯過街上的「晉發米穀商店」。2018 年 4 月 10 日,許明揚正式與米店的第五代簽下租約,說服第五代的屋主,請託他們將老屋給他們經營使用:「我跟他們說,我不想讓 140 多年歷史的老米店就這麼斷掉,我願意經營到你們的後代回來接手」。許明揚的這一番話打動屋主,屋主承諾將家裡的祖屋承租給山海屯社會企業:「我當時的期盼是看到米店也被我們經營出一種可能性,讓他們後代願意回來。」

剛承租下米店的許明揚,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找尋師傅修復米店裡的碾米機。終於找到師傅時,時間也來到同年的 10 月;巧的是,他們正要修復碾米機時,位於晉發米穀商店對街,同樣是老屋的「惠生醫院」也正好在拆牆壁。許明揚瞥一眼對面的施工,這才發現裡頭仍還保持過去「醫生館」的模樣:「當時我還假裝路人,繞了一大圈,不讓工人認出我是誰,走到醫院的門口後問工人說這要做什麼?」

工人回答他:夾娃娃店。

成為夾娃娃機店的老屋

回到米店繼續修碾米機的許明揚,他先進去碾米機的管道清理準備讓師傅來修,一邊扒出死老鼠的骨頭、動物的糞便、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髒穢物,一邊想到惠生醫院保存這麼完整的模樣,將要變成夾娃娃店:「一邊弄,我眼淚就一直掉。」現在說起來,許明揚仍是有些許的激動。

保存、修復、再生:山海屯的老屋修繕方法論

好不容易才談妥一棟老屋,滿懷信心要重新打造老街的他,馬上就遇到挫折。因為這件事情,讓他下定決心發展修繕私有老屋。簡單而言,許明揚的老屋修繕方法論,是透過他與地方的熟識,與屋主談承租、協助修繕,並且再媒合給青年團隊進駐。說起來單純,但若沒有在新化 11 年的社區經驗、生活經驗,恐怕在與屋主談承租的第一步,便馬上遭到拒絕;而這過程間如何與屋主協商、找尋到政府的資源進駐,又是外人所難以了解。

時至今日,山海屯社會企業已經修復長泰西藥房、晉發米穀商店、陳清傳故居及老針車行,還有日式宿舍等建築。加上新化老街原有的梁道街長故居、楊逵文學紀念館,以及日式宿舍群等,這些文化資產的累積,便成為山海屯社會企業要打造新化生活故事博物館的底氣。

多間老屋因爲山海屯得以妥善保存運用

他指著陳清傳故居說:「這個人就是台灣的棒球祖師爺,南英棒球隊的創始者,徒孫有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等人。」陳清傳早年留學日本,從日本學到了棒球後,將相關的知識、訓練帶回台灣,在今日的南英商工創立棒球隊。當時南英商工的孩子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為了讓他們能學習棒球,陳清傳教練將自己軍公教的糧食配給都用在隊伍中,甚至一度將家裡的米缸都搬到學校裡。陳清傳教練的兒子曾跟許明揚分享父親的故事:「小時候,我好羨慕棒球隊的孩子。因為父親對那些孩子,比對我們都還要來得好」。

這些屋子與屋主背後的故事,是奠基生活故事博物館「展區」內容的基礎,許明揚說:「早期若不是有這些前輩,犧牲家庭、親子生活,甚至將家裡的資源傾注給與棒球,棒球在今日的台灣,不會被稱為『國球』。」從一處文化資產保存,一則故事,我們可以看見過去的歷史與文化。例如,從楊逵文學紀念館看見台灣文學與社會運動的萌發、在老針車行裡找到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的痕跡;甚至還能在梁道街長故居裡看到噍吧哖及二二八兩起事件中,這名新化第一任的街長如何面對族群與省籍問題拯救地方居民……。

街區的歷史與故事跟著老屋一起被保存了下來
文化的保存與加值-讓「回家」成為下一代的可能選項

山海屯社會企業從這些文化資產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商業模式。透過社區營造前期建立起的地方居民信任,他們與屋主商談,免費幫助居民們申請相關的修繕計畫、並負責行政作業;修繕完後,再藉由五年至十年的管理合約取得老屋的使用權,以此輔導更多外地的青年、青創業者進入到新化老街營生,共同打造新化老街,將文化故事存於建築之中,也將文化內容加值於商業產品裡。

青創進駐共同打造新化老街

曾困厄於自己對地方實踐的迫切,又重思社區工作如何應對未來,許明揚以山海屯社會企業嘗試摸索出新的答案:「我們希望商業來自於文化的轉換,而非來自於文化的破壞,以文化領導商業,以文化創造下一個世代」。

他期望新化老街生活故事博物館,是下一代的基石。

「當我們能將台灣的文化底蘊變得可見、可觸,甚至透過在地的聲音傳達出來時,我們的後代便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這樣的根還會令他們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把這樣的種子埋在下一代的心裡,我們才有可能期待下一代把回到家鄉做為選項。」

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這兩年山海屯社會企業與輔導的青創夥伴都受到不小的打擊,但許明揚仍然保持樂觀。回望 11 年來,他的地方實踐路,也值得受到肯定,至少於此刻,2022 年 4 月 30 日,晉發米穀商店的後代回來接手了米店,惠生醫院改建的夾娃娃機店也已經關門,他們日前也正在社群平台上正式宣布,整理好了一棟新的日式宿舍,邀請青年創業家一同進駐新化老街。

晉發米穀商店交接日大合照
募資下的地方實踐

山海屯社會企業,在 2019 年展開募資,名為「巡迷:米在南方|臺南新化歷史街區以『米』創生計畫」。他們的募資金額目標則是近乎難以達到的 120 萬。120 萬向大眾募集!?所有人聽到大概都會覺得有些難以想像。但實際上,山海屯社會企業最終還超過目標金額,達到了 140 多萬元。

募資專案得到近千人次支持
募資下的地方實踐

募資的過程想當然爾地,並不順遂。許明揚說:「我們的經驗不足,募資上線的過年前,卡到了大量的商業訊息……。」因為過年前通常是各個廣告媒體大量鋪設的時刻,文化議題、加上高募資金額,導致募資的初期,整個案子幾乎沒有動靜。

但許明揚沒有忘記募資的初心,真正的重點還是如何讓他們關注的事情被他人認同,讓更多人在乎。於是他們設計三大行動方案:「第一個是 KOL*、第二個是企業、第三個,則是球來就打。」許明揚的三大行動方案,KOL 與企業,反而是最難接觸到的對象。許多知名的不論是網紅或 KOL,在相關的合作上都需要代言費;而企業若沒有一定的管道與關係,基本上也無法接觸。

* 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第二個,則是他們同樣地開發區域內的空間,吸引青年或青創者進駐。這一點也是此刻移居鄉村最大的困難。以筆者所在的花蓮豐田村為例,村莊內大約有 120 棟左右的空屋,這些空屋近 3 成是所謂的投資標的,不可能成為居所,僅流通於市場上;另外有3成為祖屋,逢年過節重要的家族聚會場域,也不可能出租予外人。最終只有 4 成的空屋可能得以承租,但僅有 1 成不到的空屋,狀況良好。

1 成不到的空屋狀況良好,背後代表的是其餘可能承租的空屋屋況都非常糟糕,需要承租人租賃後,進一步整修、清理,才可能居住。無形中加大移居者的負擔,也提高移居的門檻,青年若沒有一點積蓄,或家裡有辦法支撐,不然根本難以移居到農村之中。

這樣的問題大致出現在台灣的農村各地,山海屯對應的方式,是以區域內的文資潛力房屋進行修繕、管理,以此減輕青年的負擔,同時吸引青創者移居新化,創造區域內逐漸活絡的商業與人潮;星濱山則同樣藉由區域內的空屋整修,帶領藝術家、青年進入正濱漁港,成為他們在地方的藝術夥伴、策展夥伴。

他們共同為地方建立明確的「入口」,令想移居或願與地方發生關係者擁有途徑、減輕負擔與困難。

山海屯與星濱山透過空間建立地方的「入口」(圖片來源:山海屯、星濱山)

第三個共同點為教育。不論星濱山、山海屯,他們都明確地知道,教育是地方永續發展最重要的一環。他們談的不是學業、成績,他們談的是如何使地方的知識與文化成為地區教育的內容。因為他們知道,哪怕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若要真能永續發展,那麼為地方源源不絕地產出下一代的地方工作者,才是最大的關鍵。

孩童透過導覽認識新化老街歷史

最後一點,則是他們將地方成為議題。在未來少子化、高齡化,以及人口減少的「地方消滅」危機中,星濱山與山海屯,他們將自己的行動放諸給關係與關心者檢視,尋求得到他們的支持與討論。在這樣的時刻,地方終不再侷限於土地,而是真正的能成為社群,透過募資平台,他們並不在乎籌募到多少資金,而是使地方「議題化」,令地方得以脫離實體,成為無疆界的社群關注,讓非在地居民也願意關懷,也讓他們擁有實踐與支持的方式。

地方創生提出以來,產生諸多爭議,包含什麼才是創生?又或因為引自日本政策,也常被質疑台灣的創生該是什麼模樣?這些並未是在此刻可以解答,因為台灣的創生之道,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驗證。但在我們找出答案之前(又或者答案本該就是多元的),星濱山、山海屯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角重思地方的未來。

藝術造港的星濱山,為我們開展的是新世代的如何與地方相處的可能;文化造鎮的山海屯,則使我們看見文化引領產業發展的實踐方法。在這過程間,他們打破城與鄉既有的想像、接住每個願與地方產生關係的人,並藉由教育創造下一個世代的抬頭,也透過社群和議題,將台南永安、基隆正濱漁港,拓展得不再侷限於實體的疆界。

藝術造港與文化造鎮將持續打破城鄉想像(圖片來源:山海屯、星濱山)
其他訪談主題
人生百味 X 新巨輪協會:「弱弱相助」向社會輸出新的文化,打造具有修復力和包容性的社群
長期投入貧窮者服務的新巨輪協會與人生百味,在提供工作或著住處等生存資源的同時,也進一步協助貧窮者重建生活,使弱弱間結成社群,更進一步期盼弱弱間能相助形成一股可向社會輸出的文化。在艱難的議題中創造價值,在人生百態的弱勢群像中嚐盡人生百味,新巨輪協會與人生百味對於未來的目標和期許又是什麼?專案回顧:人生百味、新巨輪協會
閱讀更多
相信動物 X 秘密派對:作為非營利組織,我們也想「賺大錢」來做更多事
台灣許多非營利組織平常多以「幫助弱勢」、「做公益慈善」的定位出發,營運上仰賴的是民眾的善心,或者企業基金會、政府的補助等。 相信動物協會的「紮女養成計」和勵馨基金會的「秘密派對」兩個專案,分別在 2020年 於台灣的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 上募到千萬的款項,突破原本目標超過 700% 以上;他們是怎麼辦到的?而這樣的新嘗試,又對他們想推動的議題,以及團隊組織成員產生何種影響? 專案回顧:相信動物、秘密派對
閱讀更多
藍士博 X 共生音樂節:轉型正義在台灣社會顯得輕薄短小,這就是我們要抵抗的事實
共生音樂節與史明基金會,兩組單位皆有一重要目標便是詮釋「轉型正義」;兩組單位背後皆都有同一個重要推手 — 藍士博。 如何讓「轉型正義」如此相形輕薄的議題,在台灣社會裡走出重量?如何透過青年運動組織、議題操作、群眾募資...等方式,持續實驗出議題與人的關聯,帶領議題走出同溫層推向更廣闊的大眾?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現任祕書長潘美與史明文物館館長藍士博,細數 10 年來藉由史明學著做學生與校園組織,又如何藉著校園組織籌備共生音樂節的來時路。 專案回顧:共生音樂節、史明文物館
閱讀更多
拍謝少年 x 阿華師:為什麼在台灣,「百分之百」講台語好像是個奇怪的事?
在「拍謝少年」樂團,近兩張專輯發行前都是在 flyingV 平台上進行募資,其中《歹勢好勢》更打破台灣樂團募資史最高紀錄;身兼稻農、土礱碾米師、爆米香師三個身分的「阿華師」賴咏華,也曾串聯台灣 16 個鄉鎮的稻米農友,結合在地材料化作食農教育,以超過目標兩倍的金額完成募資。 不過,募資成功並非拍謝少年和阿華師的唯一共同點 —— 他們對台語文的推廣更是有志一同,在這個難得的機會裡,拍謝少年和阿華師一起坐在桌邊聊聊台語文是怎麼成為他們創作和日常重心的?怎麼看待台語在台灣的未來?而在守護台語文的路上,我們每個人又可以做些什麼? 專案回顧:拍謝少年、阿華師
閱讀更多
文化造鎮、藝術造港 - 山海間的社造 × 創生(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在 flyingV 十周年系列活動中,「【有料案內所】社區篇——山海男子的地方創生術」為我們帶來了兩種重新辯證、思考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視角。 他們以山、海為名,分別邀請「文化造鎮」著名的台南新化山海屯社會企業執行長──許明揚,以及「藝術造港」聞名的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個別分享他們的地方實踐經驗。 本篇為上篇,將以林書豪、星濱山團隊為主。 專案回顧:星濱山
閱讀更多